mola很懒

我的咖啡之旅(二十四)



原本打算带母上继续找个有老北京特色小吃的店吃早饭,但是去了西安门的华天小吃发现已经更名为护国寺小吃店,坐了地铁又走了近一公里路才找到的店居然跟住处门口的是同一家,有点略失望呀。但是看到招牌下面有小字写着“聚德华天”四个字,我想难道是被收购了?事实上这两家做的口味上的确是有差别,就面茶来说,个人觉得还是护国寺的要更好吃一些,应该是麻酱的配方不一样吧。

期间有为阿姨过来和我们拼桌。她说自己都60多的人了,还胃口不错,能吃下两个炸糕和一碗面茶。可是阿姨打扮得相当入时,还化了点淡妆,看起来也就50岁左右。还有就是,阿姨你看我在吃面茶和糖油饼,其实我已经干掉一个炸糕了,我才是胃口好的那个,默默地在心里想,回去要克制食欲了。阿姨有句话说地我乐坏了,她说我没口音,听不出是江浙这边的。真是一洗我一直被嘲的杭普话耻辱,认真说也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。




跟阿姨道别后,往回走的路上发现边上的小路尽头有一座教堂,看起来还挺豪华的,便被好奇心驱使地过去瞧瞧。如此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在这个古朴的胡同深处有些格格不入,而教堂正门前的两座中式亭子又在这西化的大院里彰显另类,再看教堂侧面的墙上配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龙头雕刻。中西方的建筑特色在这里碰撞对接,细细品味融合地还挺好,自成一派体系。

就在我们寻找入口的时候,有为好心的奶奶过来给我们指路,还带我们参观了教堂内部。奶奶边走边说,这教堂早在1887年就建在这儿了,当初啊是在中南海,故宫那附近的,后来才被迁过来,门口那两座亭子里的石碑上就刻着被搬迁的过程。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要放两个古朴的亭子在外面了。不知为何,这让我联想到在哈佛校园里看到的乌龟驮石碑,不过当时错觉深处天朝罢了。说到为什么要搬到这儿,奶奶讲正统的说法是要扩建占用地方才迁址,其实啊,有部分原因是慈禧太后看不惯,这洋人的东西怎么能就摆在我家门口呢。奶奶还说了,其实康熙皇帝自己是很喜欢天主教的,对传教士也很尊重,会阅读关于天主教的资料,但是呢,因为天主教是讲究一夫一妻制,所以碍于当时的制度他是入不了教的。

奶奶的父母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,自己打出生那会儿起就是信徒,至今已去以色列和梵蒂冈进行朝圣之旅,真是打心底里信了一辈子的教义。我一直认为宗教是相通的,他们的根本必定是有所联系,且众教徒都应该平等处之。果然,奶奶的看法和我一样,她说她曾经听过得道高僧来讲天主教的道义,那也是理解得很深刻,讲得很深入人心。更不用说基督教和东正教了,本就是跟天主教同源,信奉同一个神读同一本圣经,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、祈祷方式会不同罢了。

说罢,奶奶带我们按照耶稣被捕直到受难被钉上十字架,最后又得以复活救世的顺序,看了教堂正厅墙上一圈的油画。在聊天的过程中,奶奶发现我对这段历史还挺知晓就表示好奇,我也坦白不过是看过《耶稣受难记》的电影而已。再次想安利下,这部电影真是拍得不错,非常忠于圣经里描述的故事。

再次谢过奶奶的耐心解说,我们离开教堂准备回去。拐出小巷见到一家卖炒货的店门口排着长队,大家都在等着糖炒栗子。饥饿营销要的就是这效果,一排队大家就觉得你产品不错,好不容排到队就会买比实际需求更多的量。是有听过北京栗子特别好吃的说法,那就排队凑个热闹吧,除了要在寒风中抱团取暖外别的也没不好。只是没想到,这一等等了足足四十分钟,幸好这栗子对得起排队,皮薄肉糯香甜可口,可算是我吃到过最好吃的糖炒栗子。


这一天,我们还收获了意外。准备乘地铁的时候,在十字路口看到了对面的一座塔,于是就路过瞧一瞧。原来这塔叫万松老人塔,这老人是著名的禅师,所在的胡同因塔得名,叫做砖塔胡同。这胡同可不简单,看简介说是从元朝开始就有文字记载,并且名字沿用至今的唯一胡同,可算是老北京胡同之根。现代许多文豪大家都在这条胡同中居住过,鲁迅、老舍、张恨水等,又要忍不住感叹京城里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,浓得化不开。

现如今,这里被修缮后成为正阳书局的分号,免费供读者来阅读、查找文献。院子角落,一扇残破的门上写着一副对联——无事可静坐,闲情且读书。这话真是适合现下浮躁的社会人,静坐、读书已经变成不可企及的难事儿,反省下自己也是不可一日无手机电脑,是不是一定要去到深山老林才有机会打坐阅读,应该要改变下生活习惯,此处才没白来。


评论(5)
热度(5)
©mola很懒 | Powered by LOFTER

爱旅游爱看电影,走出去就不想回来,待太久又不想动。Mola就是懒,除了远行就是宅。纠结的活像一个天秤座却是货真价实的摩羯座,活着活着也习惯了。
搜狐自媒体:Mola在路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