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la很懒

戴着围巾去看话剧——《哥本哈根》

第一次看话剧是花了500多大洋看得魔幻3D话剧《盗墓笔记1》,除了腐女的尖叫,制作的前卫,只剩下月黑风高的慢慢回家不顺之路了。甚至还把想象中高逼格的消遣活动拉低了档次,所以当这次小伙伴喊我看《哥本哈根》时,我真以为这是个讲减肥励志故事的喜剧。幸亏工作无聊有时间摸个鱼上个豆瓣,才知道这讲诉了一个复杂的故事,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。这一次话剧的格调回到了原本在高档次的地位,真才是小资文艺咖该有的业余活动嘛。


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浙江晚报主办的《哥本哈根》在浙江省文化馆小剧场上演。我们提前半小时到了剧场门外,诧异了下还要排队入场。其实相比较观众我们跟黄牛大叔站一起更搭,球鞋运动裤夹克衫,手持门票还晃来晃去。队伍中的人都是皮鞋围巾高档包,回头称呼都喊老师。装束是现场改不了了,我们先习惯下内部呼喊老师,约定下次有机会再看话剧一定捂一块大围巾,既然高档皮包是攀不上学不来的。


入场就坐,我们的位置很不错,一楼7排的边角,感谢赠票的优势。舞台布景很简洁,三把椅子两扇门一棵树,颜色的基调是纯粹的白,之后上台表演的三位演员的服装也全是白色。初看之下的单调却是给演员最大的表演空间,给观众最自由的遐想空间,故事本身已经够繁复了,就把所见的框架最简化吧。

背景剧情豆瓣上都已经写的很清楚,不清楚的拿哥本哈根、海森堡、玻尔做关键词也绝对能查明了。全剧三个演员分别饰演玻尔、玛格丽特、海森堡,没有多余的场景切换,最多也就左右两扇门的开闭外加投影大屏幕的历史画面。其他全靠演员的对话、独白、表情、动作和眼神来讲故事。在发表自己对故事本身看法之前,首先允许我对演员表达崇高的敬佩之情,单单是要记住这么多台词就很难了,还要持续将近两小时地舞台表演更是不易,这不仅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还要有充沛的体力。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出。


切入正题来讲讲我的所见所感吧。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1941年的故事,讲科学家对于发明巨大毁灭性武器的抉择,讲一段消失的对话隐藏的秘密。我在这些当中最明显地看到了海森堡的矛盾,矛盾最根本的起源是他无法改变的身世,一个二战时期德国的犹太人。他究竟算一个德国人还是一个犹太人,本来国籍和民族不矛盾的话题在特殊的时期显得十分敏感。

剧中他反复对自己说也对玻尔、玛格丽特说,他是个德国人,德国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妻子、孩子、朋友般的存在。通俗点说是这个国家把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,看到国家领土人民受到威胁谁能不害怕,不想尽自己所能去维护他的利益呢。就算是在当下,愤青们都能高喊对政治体制有很多不满,同时却还死命地给自己贴金说爱祖国爱人民。所以,祖国这个高度可以算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绝对尊崇。既然如此,海森堡热爱德国无可厚非,对那片土地深处的爱,敌对国——同盟国的人民可以骂他恨他怨他,却不能否定这种信仰,偏偏这种激昂地情绪恰恰是三观合得来的表现,大家都爱国。

但是他又不是日耳曼人或是别的非犹太人,德国的当权者——希特勒是要灭了这个民族的。那你让他这样身份的人情何以堪呢?和希特勒敌对,死路一条;维护祖国利益,又变身纳粹的走狗。如此矛盾的现实,随便一个人都会纠结到死,左右都难做人左右都活不下去。所以当时很多的犹太裔德国人选择出走美国,要说是逃避怯懦也太苛刻,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,识时务者为俊杰,可以期待东山再起嘛。可是总得有人来管管事儿吧,希特勒也不是个傻子放跑高智商战斗力。剧中玻尔就说过,理论物理又被叫做犹太人的物理,犹太人在这个领域是有天赋优势,并已经具有垄断优势的。那么希特勒正需要有人来帮助他制作杀伤力极强的武器,起码也得靠核反应堆来做能源供给其他机器运转吧,所以他会留犹太人物理学家活口的,他需要他们为自己劳动创造。于是海森堡活下来了,进入了希特勒的研究团队,却没法儿再和玻尔保持从前亦师亦友,亲如父子的关系了。外人说他苟活也好,可是他有别的出路吗,除了远走他乡一般地避世。

左右为难,手心手背都是肉。因为天生的矛盾烙下了之后其他矛盾的必然之路。没有盖世太保去监听海森堡和玻尔散步时的谈话内容,于是历史真相在这里产生了断层,大家都纷纷猜疑他们说了些什么,而这番交谈是不是直接导致了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成功德国的失败。可是时移境迁,过程真的还是那么重要吗?我们活在这样的结果中除了顺从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写,而改写过程结果难道会变?剧中的海森堡自己也不记得和玻尔谈论了些什么,强迫自己一遍遍地去回忆场景企图看清历史真相。他迷失了自己赶去哥本哈根找玻尔的目的是什么,他一边对裂变、核反应堆的已有研究成绩感到自豪,一边又害怕被运用到战争中去的恐惧。却看不到,或许是不想承认自己的能力,核反应的启动并不能等同于原子弹的发明。他即恐怕同盟国优先制造处原子弹来轰炸德国,又害怕自己帮助纳粹研制成功后轰炸伦敦等其他城市,那么自己就成为了罪魁祸首。可是在信息不对称的那时候,他不知道同盟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,自己为祖国的付出又经受不住片刻的喘息,我方可以不伤害敌方,但倘若别人来冒犯我,我方定要有能力自卫反击。海森堡矛盾着是否要继续深入研究,矛盾着研究成功的话又是否要讲事实如实上报。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应该是双方都停止研究,原子弹就应该在还没诞生就把这个念头掐死以绝后患。但只是个博弈,你猜不到同盟国做什么,也没办法要求他们不要去研究。强大精神压力下的自己终于彻底迷失,看不清自己,所以在我看来他最后研制原子弹的失败是必然的,运算失败的结果是潜意识里就注定的。一个矛盾的人必然下不了狠心,而下不了狠心往往是成不了大事的。

再一同来看看玻尔和海森堡的共同之处,这也是科学家的共同之处,其实他们都很单纯,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都是孩童般的天真。玻尔激动地用椅子比喻粒子、中子等物理变化给妻子玛格丽特看,又说没人能抵抗住裂变的魅力。每每提到裂变、铀235铀238、核反应,他都是两眼放光,带着兴奋地口吻讲述并期待妻子的认同鼓励,像极了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期望得到家长和老师赞许和嘉奖。海森堡和玻尔初识与1922年玻尔的一次演讲会,有点像江湖届不打不相识的意味,海森堡向玻尔提出了数学运算中的一个错误。从此他们在科学研究之外,滑雪、扑克、乒乓球上一起玩耍一起娱乐。那是科学家才懂的娱乐世界,滑雪要计算轨迹和落点,扑克要用概率来算牌,理工科生的世界自有别样的欢乐。即使亡灵相聚,聊到这些美好的回忆,他们是那样的开心,好像又重新经历了一遍。其实物理学家的开心很简单,他们算计公式理论却不会算计人心,也没时间懒得算。

玛格丽特在海森堡到来前,千叮嘱万叮咛玻尔别谈政治只聊物理,他们可是生活在一片监听下的,但是科学家的思维转太快,聊着聊着就跑火车了,还真不是故意为之。海森堡在这次迷之会谈中,第一次邀请玻尔散步时,玻尔以天太冷拒绝,逗得观众忍不住笑出来,的确外面挺冷的,记得戴围巾哟。当德国战败后,海森堡还是对原子弹的研究锲而不舍,拖着核反应堆穿越整个德国,窝在洞穴里研究,还有雅致去山上教堂来一曲巴赫。这些情节表现都能说明科学家的本质是很孩子气的,他们对科学才是真爱。其实政治那些的勾心斗角是只要交给政客去就好了。

到此,我都没有对玛格丽特这个角色做实质性的评价,她又是全剧唯一的女性角色,我很害怕自己不能表述到位有失偏颇。刚开始,她是很反感海森堡的到访的,觉得他是跟纳粹一伙的敌人,要不念旧情地拒绝这场拜访。最终是拗不过丈夫玻尔的情谊,无奈地带有脸色地接待了海森堡。这个角色是很感性的,极富女性特色地表现自己的想法。或许这样的表达手法,乍看之下有点自私,有点不近人情,甚至会让观众觉得“你看你差点儿坏了好事儿吧,让你多管闲事”。但是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这个角色着想,她肯定不是一个反面角色,相反是个最有血有肉,在当时战争年代最普遍的凡人形象。没有太多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,不需要就一个问题纠结来纠结去,你们纳粹轰炸我的祖国,把我们驱逐出境让我们无家可归,我就是要恨得牙痒痒,就是绝对地抵制希特勒。这就是敌对国大众的普遍观点认知,也正是这些人是平凡的存在他们也就没有太多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了。这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,代表了一类人,还是大多数的,使得就算三个人的戏也能撑起一个世界大战的故事。

我还有很多细小零散的想法要表述,每次写文章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。能力有限,没办法把这些插入到主要的内容里去,还是留给高手们去叙述评价吧。但愿还有机会遇上好的话剧,要记得戴上围巾加成自己的修养造诣,天寒地冻也是为了保暖。


评论
热度(9)
©mola很懒 | Powered by LOFTER

爱旅游爱看电影,走出去就不想回来,待太久又不想动。Mola就是懒,除了远行就是宅。纠结的活像一个天秤座却是货真价实的摩羯座,活着活着也习惯了。
搜狐自媒体:Mola在路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