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la很懒

160分钟的12年——《Boyhood少年时代》


上个月去西班牙旅游的时候,在地铁站第一次看到了《Boyhood》的海报,匆匆一瞥只是觉得“嗨,这正太长得还不错哦”。意外的发现,这海报来势汹汹铺天盖地,走过路过的地铁站沿街广告牌都张贴了小男孩躺在草地上的画面。

回国后好奇去搜索了下这部影片,当看到简介说导演花了12年拍摄这部影片时,我觉得很不可思议,实在无法想象有人会花费一个年轮的时间只为拍摄一部影片。西班牙的偶遇和导演的历时给了我观影的最直接动力,而当我看到影片长度近三小时时,有那么一丢丢退却,所幸我坚持下来了。这部片子评分意外的高,我想大部分人会不会觉得高分才对得起自己的三小时呢?如果是这样,我给影片打10分,如此才不枉费我160分钟的人生是吧。

我觉得这部电影根本不需要“简介”,160分钟的故事要怎样缩写才能出来简述的效果。而事实上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已经在标题中简单粗暴的列示了,Boyhood,顾名思义就是讲一个少年的故事。Bingo! 导演就是花了160分钟来讲一个美国少年,美国马路上几乎可以随便逮到的一个少年的故事。那这岂不是流水账或者纪录片,记录的还是个凡人?谁愿意看个凡人的故事,吾辈本就凡人,吾辈天天在上演电影了好么?但是反过来想,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像就是个镜子,我们总能在男主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些许自己成长的印迹。大概美国人会更加深有体会吧。既然不能把每个凡人搬上大屏幕,那就选个大众到不能大众的公映出来,也算每个人对自己的青春都能有些聊以慰藉。

影片没有很明显的透露时间轴,不像其他影片那样用字幕或是报纸告诉我们当时的年代。导演巧妙的运用了每个时代最hit的东西提醒我们时间,比如伊拉克战争、哈利波特、奥巴马、Facebook、暮光之城、iPhone等等,这使影片显得很流畅,不经意间影片就结束了,有那么点冲动还想多看会儿,好奇上了大学的男主接下来会怎么生活。

影片中有几个角色是一直伴随着男主Mason的成长,他的亲生父母和姐姐。12年的时间,每个角色都在经历各种挫折也在享受喜悦。

母亲离婚、结婚、离婚、结婚、离婚,总共有三段婚姻,最后却看着儿女各自去了大学自己独守公寓,她哭泣着说这是她期待已久的一天也是最糟糕的一天。生父想从事音乐事业,追求梦想流浪去吧,从阿拉斯加回到德州,梦想屈服现实,最后成了一名精算师,再婚后的生活很幸福,至少他有了完满的家庭。姐姐Sam小时候绝对是个熊孩子,欺负弟弟,与弟弟争宠,孩子的天性嘛,谁都想多得到一些父母的关爱,何况是在单亲家庭,爱本就少了那么一勺。但是,我相信姐姐一直宝贝着弟弟的,在弟弟高中毕业时,哽咽着说出一句“Good luck”,这种亲人间的羞涩我们都懂。

我想大部分人的成长都会经历“中二病”时期,就像Mason一样搞个洗剪吹的发型,打耳洞涂甲油,自以为很man地跟小伙伴吹牛自己上过几个妞。其中有些黑历史是黑到我们不愿回想起来的,最好谁都不要提及。可是我想,哪天我们翻出初中高中的日记本,打开同学录,还是会笑看这些天真的过去吧。假若没有中二,我们岂不是会活得很累,早早的懂得世间炎凉,明晓要如何世故圆滑的待人处事。

影片很平淡,淡的就像白开水,谁的生活都离不开它,但谁也不靠这来提升生活品质。也许导演就想拍个普通美国男孩儿的成长过程,全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潮,却能在很多片段情节上有心灵的共鸣,其实我也是这么长大的,不是么?我很羡慕男主的演员,有幸遇上愿意记录下6岁到18岁最美年华的导演。


评论(2)
热度(28)
©mola很懒 | Powered by LOFTER

爱旅游爱看电影,走出去就不想回来,待太久又不想动。Mola就是懒,除了远行就是宅。纠结的活像一个天秤座却是货真价实的摩羯座,活着活着也习惯了。
搜狐自媒体:Mola在路上